人类制酒史的4次技术革命
酒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,经历了发酵、蒸馏、勾调、优化4次重要的技术革命,也就是制酒工艺的四个时代。每一代制酒技术都以前代技术产品为原料,迭代生成更适宜人类饮用的酒,只适合某一类酒的技术只能算创新,适合各类酒的颠覆性技术,才能称之为一个时代。
一、 制酒1.0发酵时代
目前世界最早的酿酒考古证据出土于距今11700年的以色列的迦密山。
关于中国以谷类为原料的酿造技术,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《世本》记录的夏禹时期“仪狄始作酒醪”。最早的考古发现可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,除了大麦发酵酒,还发现了葡萄酒浆果类发酵饮料。1.0时代的发酵酒即古人常提到的“浊酒”,这种传统的酒曲发酵方法仍被使用在家酿的米酒、果酒中。生活中常见的啤酒、醪糟、黄酒、料酒,都是发酵制酒技术的广泛运用。
发酵酒杂质多、酒精度低、保质期短,饮酒者容易喝多,在代谢的过程中容易失控。在蒸馏技术出现之前,鼎盛时期的发酵技术的酒精度只能做到十几度,为此制酒2.0蒸馏技术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。
二、 制酒2.0蒸馏时代
世界上最早的蒸馏技术记载于吠陀文学,疑似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河谷文明,但是至今没有相应的考古证据支持。
中国汉代海昏侯墓已经有了蒸馏酒酒器的考古证据,蒸馏酒多供给王公贵族。在宋末元初,蒸馏制酒技术在民间得以广泛运用。蒸馏酒一般以发酵酒为原材料,采用蒸馏技术升高酒精度数、过滤杂质,将酒的酒精度和保质期大幅提升,制酒2.0蒸馏技术时代由此稳定发展。此时,酒精度已经能达到40度以上。中国独创的固态发酵法,也是2.0蒸馏时代的技术产物。当代酒企生产的多为蒸馏酒,有的酒企也称之为“原浆”。蒸馏酒口感刺烈辣喉还伴有焦糊味,不宜直接饮用,须经过时间陈化。从2.0蒸馏时代,酒才正式有了“老酒需陈酿”、“酒是陈的香”的说法。
三、制酒3.0勾调时代
世界勾调酒相传出现在1776年纽约的一家酒馆,同时这也是鸡尾酒的前身。
而中国白酒勾调技术在北宋的《酒经·酿酒》已有记载:“投(酿)者必屡尝而增损之,以舌为权衡也”。民国时期已经基于不同酒窖的酒体,出现了规模化的勾调产业、职业性的勾调师和品酒师。建国后勾调技术得以系统化地形成,并伴随出现了专业的酒体设计师、品酒师和规范化的产业链。制酒3.0勾调技术以发酵酒、蒸馏酒为原材料,勾调不同酒体使其达到最佳风味和酒精度数。勾调即“先勾酒,再调香”。当代中国白酒中拥有白酒酿酒设备各酒厂以本窖原浆为基础,勾调不同轮次、不同年份的酒液,并根据各家酒品特点进行调香,从而得到质量相对稳定的酒体。常见的国外风味酒如百利甜、野格等都属于3.0时代的勾调酒。国外勾调酒以食品添加技术让酒体达到后天的多元化口味,而国内顶尖品牌的勾调酒则是追求酒体的先天香气。但是勾调技术容易被滥用降格至“勾兑技术”,某些低端厂商干脆放弃粮食酿造,直接用酒精勾兑,如“三精一水”的勾兑酒,还有些在酒中添加塑化剂、糖精等化学物质以提高口感,就是勾调技术滥用的后果,但是统统逃不过国标理化指标的检测。
四、制酒4.0优化时代
随着现代检测仪器和生物学科的发展,酒业走向更微观的量化和理化研发。从口感香味上,现代人已经告别古人“浊酒尽余欢”的需求,而水体污染、农药残留等“科技后遗症”使得人们对酒的理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世界上的制酒优化技术出现在21世纪初,但应用范围只能局限在单一酒品种或单一指标上,如单一提高水体品质、单一降低有害成分等。
而中国则在2010年左右,发展了自己的第四代制酒优化技术。制酒4.0优化技术在前三代技术迭代的基础之上,以酿造酒、蒸馏酒、勾调酒等各类传统酒为原料,进行系统性的后处理优化,将酒体品质全面提升。
4.0优化技术的优势集中在理化指标的精细化改造上,使得制酒技术得到质的飞跃。制酒4.0优化技术多采用物理和生物技术,通过优化、陈化、纯化、同化等系列技术将各类酒中的有害物质降至最低,甚至为0,醒酒快、不上头、不失控、有酒香、无酒臭,解决了传统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、以及饮后酒气冲天的礼仪难题,还解决了微醺失控,不利于人身安全的行为。同时在保留酒体风味特色的前提下,任意提升或降低酒的度数,去害留益。甚至有个别酒企能做到加速酒体陈化,使得1年存酒相当于20年老酒的品质。
制酒4.0优化技术的优势在于从科学角度,利用国际通用的气相色谱检测法等手段,从分子结构上一项项优化酒体成分,让酒体去害留益,口感品质可控。
优化技术起步时间不长,尚未打通系统性技术通道,其缺陷在于当前酒企往往只掌握4.0酒后优化技术中的一项或几项,少有酒企可以全面系统性地掌握制酒优化技术。
酒业技术的大变革,难度大又紧迫。但是制酒技术迭代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前代技术的肩膀上,悄然而至。制酒工艺4.0优化时代已经开启,但要形成制酒技术史上的“时代规模”,还需要酿酒设备厂家运用新技术、注入新理念。